固体承受外力的作用,在出现破坏之前,首先产生弹性变形,这时材料并未破坏。当变形达到一定值后,材料硬化,应力增大,因而变形还可继续进行。当应力达到弹性极限时,开始出现永久变形,材料进入塑性变形状态。当塑性变形达到极限时,材料才产生破坏。当然, 有的材料屈服点不显著。材料受拉或受压时的破坏形式是不相同的。
材料有的是在相互垂直的应力的作用下被拉裂,有的是在剪应力作用下产生滑移,或是在两者共同作用下而断裂。例如,在上方对脆性材料的立方体试件施加压缩力,当其达到压缩强度极限时,试件将沿纵向破坏。如果在瞬时卸去压缩力,则只产生压缩破坏。如果继续施加外力,则已破坏的材料将进一步碎裂,这就是破碎。由于很难确定破碎时材料各部分的不同,物料粉力,因此计算其应力分布也很困难。进一步而言,对粉体的压缩应力更难确定。显然,为了距离有关。因此,破坏量取决于功的大小。
雷蒙磨粉机所谓粉碎与单个材料的破坏不同,它是指对于集团的作用,即对于被粉碎的材料是粒度和形状不同的杂多颗粒体的集团。该颗粒集团的粉碎总量与加于它的能量大小有关,但是,终究粉碎还是以单个颗粒体的破坏为基础,其破碎的总和就是粉碎的总量。由于各个颗粒体在粉碎时所处的状态不同,要一一追求其各自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,因此,只能确定其近似的状态,这也就是确立粉碎理论困难的原因。
雷蒙磨粉机在理想情况下,如果施加的外力未超过物体的应变极限,则物料被压缩而进行弹性变形,当除去载荷时,物体又恢复原状未被粉碎。实际上,在上述过程中物体虽未破坏,没有增加新表面,却生成若干裂纹,特别是扩展了物体原来的微裂纹。另外,由于局部薄弱面的存在,或因颗粒形状的不规则,致使施加之力首先作用在颗粒表面的突出点上,形成所谓的应力集中。这一现象可用格里菲斯强度理论(Griffith’s strength theory)加以说明。